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石头小说网 -> 恐怖灵异 -> 弥天大话之爱爱情

正文 笫八章一石横空能度谁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第八章一石横空能度谁

    那一颗水珠也是石梁瀑布。大凡天下瀑布多以气势夺名。天台山的石梁瀑布却以“奇”“险”让世人惊叹。苍郁的山谷中有一处直立的岩壁,岩壁之上横架一石桥,水从石桥下直泻,丝丝如弦弹奏。山洪来时,水溢过石桥,冲天喷射,如雷轰鸣。元代天台文人曹文晦有诗云“两龙争壑那知夜,一石横空不度人。潭底怒雷生雨雹,松头飞雾湿衣巾……”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“天下第一奇观”就摩崖在石梁上游,现代大画家张大千的《石梁飞瀑图》在1994年就拍得209万元的高价。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《少林寺》电影中的小和尚双手平衡拎水的镜头就在此拍摄。

    有道是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,这石梁上下游一带就有三个寺院,上方广寺在解放初毁于火灾,石梁飞瀑旁的中方广寺与下游的下方广寺至今香火不断。

    唐诗诗带着司马龙沿石梁上游的涧流走向倚崖而建的中方广寺,途中,司马龙看见清澈的涧水沿着光洁的岩石流淌,水是那样的柔,岩是那样的硬,司马龙突发奇想说“原来水是有骨头的。”

    唐诗诗驻足凝视,说“你会写诗?”

    司马龙说“只会胡诌……”

    唐诗诗本想走马观花式地带他看看,有了这句话,她决定陪他听瀑品茶。

    茶室在临瀑的昙花亭。昙花亭是宋代贾似道出钱建造的,贾似道是宋史盖棺论定的大奸臣。但许多天台人很忌讳。尽管有人将他与秦桧相比说秦桧主要是议和为主,还有是杀岳飞,而贾似道吃喝玩乐,说打仗不是逃跑就是称臣纳贡。比秦桧更无耻。天台人说他从小聪明,过目不忘。有一次走过一条街,家人问他有几间客栈,几间饭店,几间布行,几间药房……他对答如流,准确率100,他还写了一本斗蟋蟀的名著《促织经》,至今有科普意义!

    贾似道的确智高,才会有灵悟。当年这个昙花亭的名称,就是他在品茶时,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时,觉得像昙花一般绽放,短暂却美丽(昙花在梵语中称优昙花,是祥瑞的象征),于是,即兴写下《天台石桥》“古路行终日,僧房出翠微。瀑为煎茶水,云作坐禅衣。尊者难相遇,游人又独归。一猿桥外急,便是不忘机。”

    因为唐诗诗的面子,寺中一老僧拿出寺院种植、采摘、炒制的绿茶让他们品尝。

    茶叶在杯中展姿、吐绿、溢香后,唐诗诗问司马龙“你看现在的茶像什么?”

    司马龙诡秘地一笑“茶就像茶。”

    “像什么?”

    “茶就像茶。”

    “再说一遍。”

    “茶就像茶。”

    唐诗诗正想数落他,老僧双眼一亮,说“施主不凡,贫僧敬你一口茶。”

    司马龙连忙双手举起茶杯,说“大师抬举了,司马龙自小顽皮,个性固执,至今一事无成,还望大师父指点迷津。”

    老僧端着茶杯说“出家人不谈名利富贵,也无所谓成与不成,万物皆因缘,众生皆平等,做人与修行一个道理。阿弥陀佛……人情浓厚道情微,道用人情世岂知?空有人情无道用,人情能得几多时。”

    老僧最后吟诵的禅诗,唐诗诗和司马龙听得似懂非懂。

    老僧吃完杯里的茶,退到一旁禅坐。阳光斜射进来,一明一暗,窗外的瀑声一高一低,这小小茶房似慈航普渡。唐诗诗与司马龙品着茶,彼此都能感觉到呼吸的明净。

    突然一阵骚动声打破了这里的静谧。老僧慢慢站起身子,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说“阿弥陀佛……阿弥陀佛……阿弥陀佛……两龙争壑不知夜,一石横空不度人。一石横空能度谁?一石横空谁能度……”

    这时,司马龙跳起来说,“走,快出去看看!”

    牛脊般险峻的石梁上站着一名妙龄女子,在昙华亭下方通下石梁的陡峭石阶上,一对中年夫妇向桥上的女子哭着劝说。石梁上方的四周陆续围来游客,游客神态各异,有的似观看风景。

    唐诗诗见状心被悬起;听父母说过,在她出生前的一年,一对年轻情侣曾从石梁桥上跳下去徇情。也曾听老僧说过,当年的主持僧救过一名十八岁小青年的命。那小青年斗胆要“横度石桥”,走到中途却害怕得哭了。主持走到桥边,教他控制住情绪,让他慢慢冷静下来,趴下往回爬,保住了性命。其实石梁飞瀑的落差并不大,如会水性,跳到潭中,不一定丧生,但这里的瀑布不是直落水潭,而是与悬崖连体的巨石发生冲击后再流入水潭,跳下去必死无疑。石梁的那一头又有巨石挡住,只能往回走,正应验了“回头是岸”这句佛语。

    司马龙说声太危险了,就一个人跑向台阶。

    石梁上的女人转身对父母喊道“阿东半小时不到,阿拉就跳下去……跳下去……”

    父母哆嗦着哀求道“阿芳……阿东会来的……侬千万不能想不开……”

    这时,司马龙跑到了中年夫妇身边,中年夫妇转眼一看,大吃一惊,旋即激动地叫道“阿东,侬终于来了……”

    司马龙变了个人似的,眨眨眼,忙说“阿拉来迟了,阿拉叫阿芳,回头是岸。”

    一直跟在司马龙背后的唐诗诗感到眼前一道眩光,退上台阶。

    变了个人似的司马龙走到石梁边,喊了声“阿芳,阿拉路上阻车,来迟了,现在就回上海……”

    女子转过脸,看到司马龙张开双臂,转忧为喜“阿东,侬终于来了,侬还爱我吗?”

    “爱,永远爱……,侬回来吧。”

    “阿拉害怕……”

    “侬趴下,慢慢往回爬,这叫‘回头是岸’,佛会保佑侬的……”

    她爬回到岸边,站起来,像换了个人似的,亲切而有礼貌地对司马龙说“导游先生,谢谢你刚才给我讲石梁五百罗汉道场的故事。”

    司马龙想起去中方广路上,唐诗诗曾指着石梁介绍过这个故事。

    一千六百年前的一个明朗之夜,昙猷法师独坐在石梁边,入定间,隐隐约约听到诵经鸣磬之声,睁开眼,忽见对岸岩洞洞口大开,平常狭窄的石梁变得宽阔起来。昙猷走过石梁,穿过山洞,眼前是一片树林葱郁,梵声缭绕的佳地,五百位罗汉或坐或卧或嬉笑,姿态各异,悠闲自得。

    昙猷正纳闷,五百罗汉为何在此处。一位罗汉告诉他他们曾是西汉初期齐国田横手下的五百名壮士。汉高祖登基后,田横带我们离开齐国,乘船向东海方向驶去,在一个小岛上,接到汉高祖派人传旨,要他们回洛阳听令,田横知道此去凶多吉少,只身前往,他们则按田横的嘱咐前往普陀岛。有一天,他们在捕鱼时,捕到一人鱼,人鱼说,他是观音菩萨的信使,特意前来为他们指点,在东海之滨,有一仙山叫天台山,那里地缘广阔,最便于他们修行。此时,狂风大作,壮士们乘风东去,到了天台山,在石桥这个地方居住下来。不久,他们得知田横已自刎身亡,悲愤至极,拔出刀剑,要冲下山去,为大将军报仇。但细细一想,这样区区五百人去拼也是以卵击石。再想想,大家深受田将军恩惠,舍生求义才是上策。于是,纷纷纵身跳下石梁桥。然而,壮士们刚跳下去,桥下的潭水就升起一团云雾,把他们全部接住。壮士们坐上云团升腾,随着全身骨头一阵“咯咯”作响,便身轻如燕,转眼间,脱了凡胎,换了佛骨。

    罗汉说过他们的身世,又对昙猷说“再过十年,你会到这里来的。”正要追问,眼前的景象消失了。石梁还是原来的石梁。后来,昙猷就在石梁旁结庐修禅。

    司马龙回过神来,笑道“我不是导游,我刚才只是劝你不要想不开……”

    年轻女子说“你不是导游,那谁是导游?谁给我讲五百罗汉的故事?”

    司马龙懵懂住,不知如何回答。中年夫妇喜形于色,笑道“阿芳,谁是导游不重要,你想开了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爸、妈,我是想开了。”年轻女子说“等我去拜过五百罗汉,我们就回上海,我准备下个月的答辩论文。”

    唐诗诗看着,突然,疾步向昙华亭跑云。屋里不见老僧的人影,他用过的那杯茶,弥漫着一缕透明的水雾。唐诗诗呼唤老僧的法名,渐渐地听到老僧的吟诵声“风声、水声、虫声、鸟声、梵呗声,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;月色、山色、草色、树色、云霞色,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,有色皆空。”

    唐诗诗感到今天的石梁太神了。

    五百罗汉堂在下方广寺。下方广寺位于石梁水潭旁的山坡上,可仰望对岸的上方广寺。下方广寺为东晋兴宁年间昙猷尊者开山,也是智者大师所创建的十二道场之一。关于五百罗汉天台道场。东晋高僧法显经西域去印度取经,回国后著《西域记》中说“佛言,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,五百罗汉大阿罗汉居焉。”梁代慧皎的《高僧传》记载五百罗汉天台山显灵,即昙猷走过石梁的传说。到五代时吴越王钱繆(852932)下旨在石桥寺供奉五百罗汉铜像,开设香会,罗汉道场得以确定。

    罗汉堂正中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玉佛,两旁供着檀香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像,神态各异,非常传神。

    司马龙和上海人一家在大殿里朝拜,唐诗诗一个人坐在阳光下休息。她的心仍悬起来,上方广寺的老僧会去哪里呢?不一会,父亲打来电话问她身体怎么样,吃没吃药。唐诗诗说这两天精神挺好的。父亲说,“开心就没病了。”唐诗诗说“不但开心,还神了。”“神什么?”唐诗诗说了原委

    “我的眼光没错。”父亲得意地说,“这个司马龙不是等闲之辈!”

    唐诗诗感到眼角一闪,警惕地转过脸,只见司马龙挨到她身边,气愤地啐道“你偷听!”

    司马龙笑道“真相是我长得太帅,太像上海姑娘的男朋友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——”唐诗诗努努嘴,“你真是个帅骗!”

    司马龙又笑道“我骗的不是老人,我骗的是上海姑娘!”

    唐诗诗也扑地笑了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