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石头小说网 -> 历史军事 -> 大明最狠一个山贼

正文 第两百五十三章 再次出征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罗文天带回来的一大群商人,其实大部分是自己慕名而来的。

    不久前,吕梁山周围的诸多州县,已经出现了娄烦铁和铁锅,少部分是罗文天撒出去的,大部分是一些小商贩从静乐和岚县的铁匠铺贩出去的

    于是,附近州县的商贩闻风而动,四处打听,得知这些铁料和铁锅是从娄烦出来的之后,既眼馋这些品相不亚于广铁,价格比广铁还便宜的铁料和铁锅,但又不敢自己进娄烦采买。

    直到他们打听到罗文天这个名字,并得知这位英俊潇洒的代理人刚从平阳府的司盐城回来时,便纷纷涌到文水县等待这位香饽饽。

    罗文天其实是去买盐的,吕梁山不产盐,之前从各个大户家里抄出来的盐支撑不了多久,正好山西南部就有一个盐湖,便南下司盐城找有盐引的盐商,顺便带了些铁料和铁锅下去。

    他原本只是想找盐商而已,没想到司盐城的官员却主动找上他,将他手头几口三尺大铁锅全买下来了,还让他帮忙打制大铁锅,至少要三尺大,越大越好,数量越多越好。

    因为当地的盐场缺煮盐的大铁锅,以前都是千里迢迢从广东买锅,后来流寇四起,南下的商道根本走不通了,盐场又烂了不少铁锅,最近几个月以来产量大减,正发愁没有铁锅可用。

    只要有锅,司盐城的官员就可以给娄烦盐引,根据铁锅数量来定引数。

    罗文天欣然答应了,这纯属意外之喜,自己跟官场拿盐引,价格比找盐商买盐便宜的多了。

    更何况,山西的盐商大多都跟张家口堡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,秦大人说了,不到逼不得已不跟那些人做买卖。

    在司盐城,他还遇到了一位西安府的盐商,这位专门从司盐城贩盐到陕西关中平原的大盐商,对他手上的铁料和铁锅很感兴趣。

    听说娄烦铁料和铁锅的产量很大之后,这位大盐商兴趣更浓了,当场便提出和罗文天到娄烦走一趟。

    于是,罗文天便带着这位足足八百多商队护卫的大盐商返回娄烦,途径文水县时,又带上了十来个大大小小商贩,总共两千多人,浩浩荡荡。

    回到娄烦,他们连镇子都不得进,就被隔离起来了,住所和四周还洒满了石灰粉,让他们一时间不知所措。

    第二天,秦川带着红衣侍从来了,和那位大盐商隔着五步远,商谈买卖的事。

    那位大盐商姓汪,叫汪赫仑,虽然心里很不爽受到怠慢,但还是忍下那股气,把买卖谈下来了。

    秦川不要银子,只要粮食。

    关中平原藩王遍地走,郡王多如狗,缙绅大户功勋贵族更是多如牛毛,这些人,多得是粮食。

    秦川不介意挣他们的粮食,反正那帮吊毛不会拿粮食出来赈济灾民,不如搂到自己手里,再拿来收留饥民。

    汪赫仑同意用粮食来交换,但有个条件,秦川得帮把货运到山西和陕西交界的碛口渡,双方在那交易。

    因为他有船队,如今兵荒马乱的,陆路商道根本就走不通,他做买卖也大多走的水运,在碛口渡交易后,他的船队可以沿着黄河南下,到了潼关再转入渭河,就进入关中平原了。

    当然,价格他可以往上提一成,毕竟从娄烦到碛口渡三百五十里路,这段路只能走陆运,运费开销不菲。

    看在粮食的份上,秦川答应了。

    跟汪赫仑谈好后,秦川直接回去了,其他商贩一个都不见,也不给他们进黑山,只让人把铁料和铁锅运出来,让罗文天跟他们谈。

    秦川交代罗文天一点,不论对方买卖做得多大,山西境内的商贩,一律控制进货量,每个月只能进一批货,每批铁料不得超过一万斤,铁锅不得超过两百口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秦川还让罗文天从中挑一些小商贩出来,给他们点甜头吃,让他们帮忙打听附近州县的情报,包括大晋商的活动轨迹、官兵调动、民间轶事等。

    交代清楚后,秦川去了趟黑山,让严三七扩大铁场和锅厂的生产,把产量翻一倍,需要多少工人尽管征招。

    同时还要调整产业结构,黑山的铁料用来造铁锅、钢筋、铁轨,还要给枪厂炮厂提供原料,红窊山矿场的铁料则全部用于销售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汪赫仑和其他商贩只待了两天,便纷纷回去筹备粮食了。

    静乐和岚县也开始忙碌起来,该秋收了。

    所有水利和道路工程全部停了,所有劳动力都投入到秋收当中。

    一大早,秦川便和王继宗、文成等人出现在汾河边的土豆田里。

    秦川挽起袖子,弯下腰,抓住一株土豆茎,缓缓地用力往上拔。

    泥土翻起时,一丛鸡蛋大小的土豆被拔了起来。

    秦川抖掉部分泥土,数了数,根茎上有四个土豆,泥地里还掉了一个。

    “大人,今年的收成不错,这块地应该能产五石以上。”

    王继宗带着一群户政司的官员,接连拔了数十株,见基本都结有三个以上的土豆后,不由一片振奋。

    “嗯,不错。”

    秦川也满意地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走吧,咱们看看玉麦去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一群人又朝不远处茂盛的玉米地行去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的玉米棒很小个,只有后世那种北方大玉米棒的一半大,颗粒也小很多,又扁又小。

    纵然如此,王继宗依然欣喜不已,捧着一堆玉米棒跑过来,对这秦川说道:“大人,这收成比属下往年种的那些都要好,每亩应该能收三石以上。”

    “嗯,不错不错。”

    秦川点点头,粗略算了一下,也就三百斤上下,后世的玉米亩产一千斤左右。

    这些玉米产量是后世产量的三分之一,也确实不错了。

    “明昭,你觉得,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玉麦产量,比你之前种的那些要高?”

    “属下以为,应该得益于是徐阁老的粪丹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秦川又点点头,他记得后世有一种化肥叫钾肥,农村人会用粪便、鸡毛鸭毛、鱼鳞鱼内脏等扔进土坑里发酵,会得到土制钾肥。

    徐光启的粪丹,应该也算钾肥的一种了。

    想到这,秦川拍了拍王继宗的肩膀,道:“明昭,你和户政司诸位同僚再辛苦点,在静乐和岚县两地把粪丹推广开,教百姓们沤制粪丹,把整体粮食产量提上去。”

    “是,属下必不辜负大人重望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秋收仍在持续时,秦川便开始调整驻军,征调李顶梁和刘有柱,准备带这两人和他们麾下营兵出征。

    罗大牛和任亮接替他们的驻防任务,之前那批出征的士兵也全部留下来。

    秦川让刘文秀和艾能奇都进了讲武堂,让李定国留了下来照顾他们,久不久带他们四处转转,看看静乐和岚县百姓的安居乐业,看看这个乱世桃源。

    时间可以改变任何人,刘文秀和艾能奇都还小,一个和李定国同年,一个小一岁,不过十三四岁少年而已,心性未定,还能改造,过两年就能为秦川所用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出征前夜,秦川给老黄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喜酒。

    这老家伙挑了个还没到三十岁,拖着两个娃的寡妇。

    那两个娃不但随了他的姓,还被他改了名,一个叫黄大,一个叫黄二。

    他说:俺这一把年纪应该是生不了的,将来还有两个娃给俺养老送终,传宗接代。

    听到这两个名字时,秦川忍不住踹了他一脚,然后又给两个娃改了新名字,大的叫黄勃,小的因为是他娘当饥民时在荒山上所生,所以叫黄丘生。

    老黄念着念着,觉得这两名字很是顺溜,立马眉开眼笑。

    办喜酒第二日,秦川出征了。

    一千五百兵力,一人一骑,还有五百匹驮马,二十辆粮车,四十辆草料车,共十五日粮草。

    这次,他要去帮朝廷收复乐平县。

    娄烦离乐平县不远,只四百里路,路途也不难行,走个六七日就到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